欢迎访问设·集合!

设·集合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设计思维 > LOGO设计

同济大学logo(设计理念与演变史)

设·集合小编 发布时间:2023-06-14 05:12:29 1438次最后更新:2024-03-08 12:49:59

校标是学校最重要、使用范围最广的形象标识。同济大学校标“三人划船”以其简洁的设计、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师生、校友喜爱。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走遍世界各地的校标,是由同济建筑系美术师资班在读学生徐建华设计的。

同济大学校标的初始设计原为1982年徐建华为建校75周年设计的纪念章(徐建华提供)

2014年5月18日,同济大学建校107周年前夕,校标原设计者徐建华回到母校,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史馆捐赠了校标设计原稿、校标青铜纪念品以及校标原件三样珍藏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时任院领导及院史馆负责人、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捐赠仪式。

2014年5月,同济校标原设计者徐建华(左)回到母校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捐赠了校标设计原稿、校标青铜纪念品及校标原件。右为时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同济大学校史馆)

徐建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于1978-1981年就读于同济建筑系美术师资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赴澳大利亚游学、工作,1993重返同济,1996年再度离开同济创业,是集画家、设计师、匠人于一身的艺术工作者。同济校标正是他大学时代的设计作品

1979年摄于文远楼前左一陈盛铎教授左二徐建华后右二吴明光左三黄英杰(徐建华提供)

1979年在北楼美术专用教室前合影左一徐建华左二陈盛铎教授左三黄英杰后排右二吴明光(徐建华提供)

1981年春,临近毕业,和同学们一样,徐建华也忙于毕业设计。一天,系领导来到教室,说1982年是同济建校75周年,学校正在积极筹备相关事宜,包括征集纪念章,希望毕业班同学积极参与。

徐建华就开始琢磨。从校名“同济”二字,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同舟共济”。当时,“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口号响彻中华大地,相应地,“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也成为同济人经常使用的口号。作为同济学生,徐建华对“同舟共济”这个词比普通国人更多一些认知。他知道,同济在1907年创办时的名称叫“德文医学堂”,1908年学校中文名称定为“同济德文医学堂”,从此“同济”二字被定格。当时,同济校长、两院院士李国豪正大力倡导“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同济要“向恢复对德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单科性工科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徐建华意识到,同济是历史悠久的全国重点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国际合作,围绕“同舟共济、自强不息”这个主题设计校标,应该是符合主流、切合实际并具同济特色的。

建筑系美术师资班1981年秋合影文远楼王秋野张守成朱膺陈培二排右一为黄英杰右二为徐建华三排右二吴明光(徐建华提供)

怎么把主题变成具体的形象呢?这让徐建华费了很多心思。他想到了龙。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划龙舟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群众运动之一,又具有超越运动之外的精神意义:前进的龙舟不仅可象征学校历史发展进程,更表明同济人同舟共济、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决心。于是一群奋力划龙舟的形象就出现在草图上了。可是,龙舟是很长的,划龙舟的人也是比较多的,用写实的手法去表达,容易被误读为划船俱乐部的会标,显然不合适。

徐建华再次陷入沉思。汉语中有“三人成众”“事不过三”的说法,“三”代表许多。而传播与设计领域都主张:越是单纯、简洁的形象越能被大众接受并牢记。于是,徐建华决定采用三人奋力划龙舟的构图设计。

纪念章必须具备佩戴的功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外轮廓造型设计。徐建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他尝试了许多不同的外轮廓设计,都感到不合适,唯独觉得正圆既内含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又契合三人和龙舟这种传统的适合纹样构图手法,同时,龙舟造型又串联和表示了同济的缩写字母“T J U”,而三个倾斜着身体奋力划舟人所形成的斜直线更具有冲破“圆”的张力感。

在构图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又是一个问题。徐建华希望这个设计虽然只有三个人在划舟,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群人、乃至所有的同济人都在奋力向前的集体力量,能在无声处听到深沉的划船号子,同时具有历史感……他想起了曾经上过的中国建筑史课,把目光集中在秦砖汉瓦乃至汉代画像造型上。他意识到,汉代砖雕石刻所擅长的浅浅的装饰浮雕,生动细腻而又高度概括,能够用简洁的表现手法表达所要表现的形象与故事。能否在设计中吸纳、暗含汉代的建筑元素呢?他尝试着勾画了几张小稿后,终于确信这正是自己的努力方向。

1982年5月15日《同济报》刊登的徐建华为75周年校庆创作的纪念章(同济大学校史馆)

就这样,经过一稿又一稿的设计、修改,徐建华提交了最后的设计作品,并光荣地被选中。1982年5月15日,《同济报》第382期头版《庆祝同济建校七十五周年1907-1982》中题为《三枚纪念章的诞生》的文章报道:

校庆纪念章征求设计以来,应征师生十多人,先后提出了十几个纪念章图案。最后审定的这三枚校庆纪念章,是由我校建筑系美术师资班的同学黄英杰、吴明光、徐建华三人(分别)设计的……

第三枚纪念章是圆形的,有古铜色及K金色两种。圆中有一古代划船的图形,反映同济命名的意义——同舟共济,在共同的航程中互相帮助,奋勇前进。下边为篆字同济,上半圆为汉语拼音及英文同济。整个图案古朴、典雅,象征着我校的源远流长。

三个入选方案均登在同期报眼上。几天后的5月20日是同济75周年校庆日。这次校庆活动是文.革结束后同济第一次大规模校庆活动。那天,看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校友胸前佩戴着自己设计的纪念章,徐建华倍感自豪。

1982年5月15日《同济报》刊登的黄英杰为75周年校庆创作的纪念章(同济大学校史馆)

1982年5月15日《同济报》刊登的吴明光为75周年校庆创作的纪念章(同济大学校史馆)

1986年8月6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80周年校庆,同济召开校务会议校务会议,专门讨论了校训、校标、校旗、校歌的问题,并决定将初步方案在校报上发表,广泛听取校友和师生员工的意见,以便作进一步修改。学校通过校报公开表示:如有什么好建议,那怕是三言两语,均可投书校报、校长办公室和校庆筹备办公室。

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徐建华的校标设计作品日趋成熟:内圈有龙舟图案,底为天兰色,龙舟为金色,外圈用中文和外文(英、德两种)同济大学,底为白色,字为金色。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一致认为该作品寓意“同舟共济、振兴中华”,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悠久的历史感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这样,徐建华的设计作品再次从众多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校标的基本图案。

时任校长办公室秘书科长丁润龄回忆:“1987年是建校80周年。徐建华设计的这枚同舟共济圆形纪念章深受师生及校友喜爱。我当时是校友总会副秘书长,会长是李国豪校长,秘书长是赵振寰副校长。学校讨论,一致同意用这个纪念章图案。此纪念章一共有五种颜色。是校长办公会议确定后,我到上海徽章厂订制的。我记得纪念章反面还有1982年字样。校友冯桂煊回忆:1987年80周年校庆时,我是宝冶校友会秘书长,我曾以该校友会的名义,精确地按照该纪念章的图样到铁合金厂定做了一个直径50CM的铜铸校徽送给母校。”

1997年同济大学90周年校庆前夕,徐建华的设计作品被正式确定为同济校标(转载于同济网站)

此后,经过学校组织的进一步艺术处理,1997年90周年校庆前夕,徐建华的设计作品被正式确定为同济校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同济正式诞生了代表同济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形象标志,被同济师生及广大校友广泛使用在各种场合。和徐建华设计原稿相比,如今同济大学的校标最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建校时间“1907”,中英文位置上下互换,突出“中国属性”,校名“同济大学”改用舒同体,汉代砖雕石刻风格明显淡化,龙舟虚线变成实线。

令徐建华没有想到的是,以他的设计为基础,以校标这个关键元素确定为前提,2000年3月,同济启动了视觉形象设计工程,全国第一家大学视觉形象标准手册《同济视觉形象标准手册》就此诞生在同济。此后,全国各高校纷纷效仿同济,掀起了一个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热潮。

同济校标原设计者徐建华(徐建华提供)

广告位

热心评论

评论列表